北极

寻找北极之王(二) —— 鲸鱼和世界最北的社区-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app

作者:向霞   2019-06-23   0



8月10日下午5点,我们登上了"奥特柳斯号"抗冰船。这艘船造于1989年,曾作为特种科考船服务于俄罗斯科学院



这艘抗冰船之所以被命名为"奥特柳斯",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荷兰制图专家阿伯拉罕· 奥特柳斯(abraham ortelius 1527--1598)。16世纪中叶,他绘制了世界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地图



"奥特柳斯"属于1a级抗冰船,船内的设备设施都比较现代舒适



按照惯例,上船安顿好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进行救生演习,由探险队员讲解如何使用救生衣,如何登救生艇等事项



接下来是鸡尾酒会,由船长介绍即将陪伴我们整个行程的探险队员和服务人员,最后是船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



8月10号这一天,从早到晚马不停蹄,真够累的。回到舱室,洗漱完毕就想上床倒头大睡



没想到23点时,房间里的广播突然传来探险队员兴奋的声音:"前方发现鲸鱼!" 全体团友顿时像打了鸡血似的,箭一般地冲向甲板



刚到达甲板,心神未定,忽听一声轰响,远处水柱冲天而起,之后,水柱又像雾一样消散。啊!那是鲸鱼的"喷潮"。鲸鱼呼吸量极大,在呼出二氧化碳等废气时,会把附近的海水卷出水面,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水柱



探险队员告诉我们,那是一头蓝鲸(blue whale),体长30多米,体重在180吨左右。如果它整个身体露出水面,会像一艘游艇那么大。蓝鲸是目前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哺乳动物



鲸鱼最美丽的瞬间是它甩起硕大尾巴的片刻。鲸鱼用力甩动尾巴,海水顺势上扬,从而形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帘



随着尾巴的抬高,"水帘"逐渐变得稀疏






"水帘" 彻底消失时,便是鲸鱼尾巴甩到最高点的那一刻,之后,这个硕大的尾巴开始下沉



最后,硕大的尾巴变成一只展翅的"蝴蝶"潜入水中



识别蓝鲸和座头鲸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看它们尾巴落水的姿态。蓝鲸尾巴落水时呈"一"字型,座头鲸尾巴落水时呈倒"八"字型,仅凭鲸鱼尾巴落水的姿态也能判断,我们今天邂逅的是蓝鲸



对于鲸鱼,我内心总有一种深深的歉意,人类对它们猎杀得太多也太残忍了。16世纪初,人类到北极来的目的就是猎杀鲸鱼,提炼鲸鱼油。这一时期人类在北极的活动被称为第一次"油脂探险"(oil adventure)。斯瓦尔巴德博物馆中的这幅古画,真实再现了当时猎杀鲸鱼触目惊心的场面



8月11号的活动是登陆两个岛游览,上午是新伦敦岛,下午则是新奥尔松岛



新伦敦岛上有两座小木屋,过去是猎人的住所,现在是公务人员的临时落脚点。我们登陆时,小木屋里有人居住,探险队员一再叮嘱我们,不要靠近,以免打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



这个岛之所以命名为"新伦敦",缘于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。90多年前,一位名叫曼斯菲尔德的英国商人,怀揣着发财梦上岛来开采大理石



他认为这里的大理石质量好,运回英国一定能赚大钱,于是便踌躇满志地购买了机器,请了工人上岛来开采,还把这个岛命名为"新伦敦"



工人们不畏严寒,在山坡上挖了几个大坑,开采了一船大理石,曼斯菲尔德兴高采烈地把大理石运往英国



谁知,永冻土下的大理石在向南运输的过程中,发生了热胀冷缩的演变,竟开裂成了碎块,失去了使用价值,一船的大理石顷刻变成了废品



突如其来的变故,打破了曼斯菲尔德的发财梦。他从此一去不复返,把这些开采设备永久地留在了新伦敦岛上



后来,为了归还投资人的本钱,曼斯菲尔德把新伦敦岛卖给了挪威政府



挪威政府买下新伦敦岛后,再也没有在岛上动过一土一木,一直维持着英国商人撤离时的状态



结束了上午的登陆活动,我们的抗冰船继续向北挺进,到达北纬79度时才靠岸。靠岸的岛屿叫"新奥尔松"(ny--a°lesund),它是世界最北端有人长期居住的社区,也是北极科研中心的所在地



新奥尔松岛有码头,可以在这里"干登陆"(不用趟水登陆),这是我们此次北极行唯一的一次干登陆



新奥尔松岛的景色极具北极特色: 山峰,冰川,苔原



这列小火车是新奥尔松的文物。史料记载,早在1916年就有矿工在这里挖煤,并用小火车把煤运到港口。不幸的是,1962年岛上发生了一起矿井塌陷事故,造成20位矿工罹难。在这起事故的重创下,岛上的采煤事业就此终止



码头旁边矗立的这尊艺术品给人无限遐想,不管它寓意什么都暗示着,现在这里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现代化社区,否则谁会有闲情逸致去搞雕塑?



果真如此,现在新奥尔松已成为国际性的北极科研中心。目前,已有10个国家在这里建成

了12个科考站



根据«斯瓦尔巴德条约»,挪威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荷兰、意大利、法国、韩国、中国和印度分别在此建立了科考站。下图是荷兰科考站



我国的科考站全称是"中国北极黄河站",简称"黄河站",建于2004年,目前有8人在此工作



黄河站是一座二层小楼,外墙漆成赭石色。我们很想入内参观,可是大门紧闭,显然是谢绝参观。想想也是,如果每位来到新奥尔松的游客都要进门参观,科研人员还怎么工作?



不让入内参观就在门口拍照吧,好歹也能证明咱们来过黄河站



新奥尔松的常住人口在30人左右,是斯瓦尔巴德群岛除朗伊尔城外人口最多的社区



人口虽少,但各项设施却一样不缺。下图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和餐厅,各个科考站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到这里用餐



新奥尔松岛上的能源供应站,其作用是为各个科考站提供能源保障



正在建设的科研楼



下图淡绿色的小木屋是世界最北端的邮局,也是整个社区年代最久远的建筑。有资料说,它建于北极第一次矿业开发时期,这样算来应该是1916年前后。那时,小木屋夏天当邮局使用,冬天则为学校



现在小邮局已不具备邮政的功能,游客入内只为盖纪念性的邮戳。若想寄明信片,还要去超市购买邮票。下图门口进出人多的黄房子就是社区的超市



新奥尔松岛真不愧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,仅30人的社区也有一个博物馆,这应该是世界最北端的博物馆了



博物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罗德• 阿蒙森(road amondsen)等北极探险家的活动



1918---1964年新奥尔松岛上的无线通讯站



既然是科研中心,规矩当然少不了,社区入口处就立了一个"7不能"的牌子



第一个"不能"是: 不能干扰科研仪器的正常运转,上岛的游客要关闭手机或把手机设在"飞行模式"



第二,游客不能偏离道路行走,以免踩伤苔原上的植物。谁若偏离了道路拍照,探险队员会马上过来制止



由于寒冷,无论南极还是北极,任何植物都非常精贵。仅仅一,两公分高的植物,可能都有几十年,甚至上百年的寿命。所以,第二个"不能"的规定也十必要



第三,远离科学设备,尊重科学家的工作



第四,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,不能在社区以外的地方行走,以防北极熊的伤害; 第五,不能丢弃垃圾; 第六,不能打扰和喂食动物; 第七,不能在鸟儿避难所和科研区域行走



新奥尔松岛上的这座铁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文物,它实际是一座飞船的起落架。1926年5月11日,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,美国商人埃尔斯沃斯和意大利驾驶员诺比尔,乘"挪威号"飞船从这里起飞。经过70小时的连续飞行,他们飞越了北极点,于5月13日到达美国的阿拉斯加,整个航程5300公里



铁架上有一块牌子,那是意大利空军为缅怀上述三位极地探险先驱,也是为了纪念人类第一次飞越北极点的壮举而立的。他们的这次飞行还开辟了一条从欧洲到美洲新航线



其实,当年铁架旁还有一个放置飞船的船坞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船坞早已化为乌有,幸亏博物馆还留存了这幅图片,否则谁能知道飞船是怎样起飞的



博物馆的文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: 1926年5月12日1点25分,"挪威号"飞抵北极点上空时,挪威、美国、意大利三面国旗同时扔向了北极点。闭眼想象扔旗的瞬间,三位探险家心情是多么激动,多么自豪,因为他们征服了极限,创造了历史



新奥尔松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尊罗德· 阿蒙森的半身雕像,这位人类第一个到达南极点,第一个飞越北极点的硬汉,是挪威人的骄傲,也是我心中的英雄



陪伴我们登岛的探险队员阿金(arjen drost)曾作为科研人员在新奥尔松工作过几个月,对这个北极科研中心既熟悉又热爱,一路不停地给我们介绍岛上的设施,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趣闻,当然聊的最多的还是阿蒙森的故事



登陆的时间总觉得不够用,还没来得及进小超市买纪念品,探险队员就催我们上船了



站在甲板上再看看即将告别的新奥尔松岛,更感冰川、山峰、苔原美得醉人



谢谢观看«寻找北极之王»(二)--- "鲸鱼和世界最北的社区"。明天我们要继续向北,继续寻找北极熊之旅,请看第三集"雾虹与北极熊"




tags: 北极
13 years

experienced

13年极地探险、高端旅行经验

专业团队

professional

国内首屈一指的极地专家领队

100

global

超过100个国家与地区的产品

用心服务

service

贴心照顾旅行生活的每个细节

"));
网站地图